“光伏板上發電,光伏板下種植,一地兩用,一舉兩得”,這是位于膠東半島的山東省萊州市通過農光互補方式,推動光伏發電與農業種植相互融合,構建良好生態環境的一項新舉措。鳥瞰這一排排整齊的光伏發電板,一壟壟綠油油長勢喜人的農作物,構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山東農光互補“萊州模式”在此誕生。
由國家電力投資集團與山東象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煙臺分布式農光互補光伏電站,位于萊州市三山島鎮和金城鎮境內,投資5.5億元,總裝機規模101兆瓦,包含6個地面分布式場站,租用一般農田3000余畝,租期26年。該電站于2020年6月并網發電,設計首年有效發電小時數為1340小時,年均發電量約1.2億千瓦時。電站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所發電力全部向高耗能礦山冶煉企業提供新能源直供電,既保障光伏電站電力全額消納,又為用電企業降本增效、節能減排、綠色發展提供能源支撐,有力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和美麗山東建設。據測算,電站投入使用后,每年為企業節約電費1200余萬元,運營25年可節約標煤9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34萬噸。
“煙臺萊州101兆瓦分布式農光互補光伏電站租用的是一般農田,嚴格按照國家和山東省光伏建設標準要求,組件最低沿高于地面2.5米,樁基列間距大于4米,行間距大于10米進行設計,在不影響光伏發電的同時,確保正常農業種植?!睋綎|省煙臺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確保“以農為本”前提下,萊州農光互補發展模式能夠有效促進光伏產業和農副產業深度融合,實現土地集約高效開發利用。同時,針對租用一般農田種植條件差、干旱缺水、土壤養分失衡等問題,電站在設計建設前,先期進行土地復合利用方案設計和整治,投入專項資金進行農業基礎設施改進和土壤改良,實現農業規模化種植,提高當地農戶基本收入,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重要支撐。
農業生產與光伏發電融合發展相得益彰。針對太陽能光伏板及電池組件存在部分遮光問題,電站工作人員根據不同農作物對光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裝機容量設計,滿足植物光合作用對光的需求。例如,小麥生長過程中對透光度要求不高,則多安裝電池組件,提高裝機容量多發電;針對光照要求高的玉米等農作物,則覆蓋透光性好的電池組件,降低裝機容量,增強透光性,確保農作物收成只增不減。此外,根據土壤狀況和市場實時需求,積極主動與南京農業大學聯系合作,調研引入牛至草等特色配套種植項目及配套產業,大幅提升土地農作物產出,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增收和生態環境“雙贏”。
據悉,“萊州模式”使三山島鎮糧食作物畝產從500斤提升到800斤,使金城鎮糧食作物畝產從600斤提升到900斤,年畝復合產值高達2.5萬元,每年可為當地貢獻稅收1250余萬元,經濟社會效益倍增。未來,煙臺市將廣泛深入推廣“萊州模式”,加速推進光伏和農業深度融合,助力能源綠色轉型,推進現代農業蓬勃發展。
公司時刻圍繞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對煤礦安全的指導思想,以煤炭安全為己任,打造安全產品,杜絕煤礦安全隱患。始終堅持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以質量為生命之本,堅持依靠科技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公司依靠南京設計院、濟南設計院、中國礦大、山東科大、北京煤校等科研院所力量優勢。以高起點、高質量、高科技含量為目標,致力于煤礦安全、節能、高效、環保機電產品的開發研制、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