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明確指出,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深入推動能源革命,加快建設能源強國。在中央定調之下,表明我國能源轉型步伐將更加穩健。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方面取得的成績十分耀眼,尤其是今年以來,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的情況下,疊加碳達峰、碳中和概念的提出和習近平總書記對這一目標實現時間的確定,進一步助推了新能源的發展。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突破10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43.5%;其中,水力發電裝機3.85億千瓦,風力發電裝機2.99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2.82億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3534萬千瓦。
過去在討論非化石能源和化石能源關系的時候,因為非化石能源占比非常之小,幾乎不考慮非化石能源發展對于能源安全帶來的沖擊。雖然目前來看,火電依舊是“老大”,不論是占比還是絕對裝機容量。但在新能源占比近一半的時候,在這部分發電量的穩定性尚且不能夠絕對保證的情況下,一味地粗暴“減煤”,所帶來的后果是沉重的。
今年以來,在能源需求迅猛增長的情況下,煤炭產量增幅跟不上火電發電增幅,煤炭價格在淡季出現快速上漲,疊加長時間的供應偏緊,進而導致今年出現了全國性、大規模的限電,尤其是一些高耗能產業,更是直接的限產、限電用戶。
這一現象直接證明了激進式轉型的不可靠性。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在論壇上也指出,碳中和的難題就是能源轉型,在能源轉型過程中,要注重能源安全問題。
事實上,化石能源的能源儲備、能源供應、能源保障有一個比較容易控制的規律。而非化石能源為主的新興能源系統,大體上90%以上的形式以電力存在的,電力長期儲存幾天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此外,能源轉型還要有考慮這種化石能源有序退出的過程中間,它的公平的有序的退出的經濟代價問題。
針對前期出現的煤炭供應偏緊的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也就是說,至少在短期內煤炭在我國能源供給中的“壓艙石”作用不可替代。
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曾鳴對經濟日報表示,新型電力系統最重要的兩大特征:一是橫向多能互補,二是縱向源網荷儲協調。橫向多能互補就是指煤電要實現與風電、光伏等多種發電形式互補,優化組合。其中,煤電是用來支撐可再生能源穩定并網的調峰電源。
而針對能耗管控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科學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防止簡單層層分解。
有專家分析稱,會議提出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一是為了防止原料供應短缺,保障能源供應安全,二是為了穩定以原料為基礎的一系列工業品的價格,防止出現大規模通貨膨脹,更符合現階段我國能源供需特點。
因此,會議明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雙碳”工作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
公司時刻圍繞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對煤礦安全的指導思想,以煤炭安全為己任,打造安全產品,杜絕煤礦安全隱患。始終堅持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以質量為生命之本,堅持依靠科技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公司依靠南京設計院、濟南設計院、中國礦大、山東科大、北京煤校等科研院所力量優勢。以高起點、高質量、高科技含量為目標,致力于煤礦安全、節能、高效、環保機電產品的開發研制、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